粮人美文|白凤海:忆·大院的春节

2022-05-12 12:18:27

次阅读


年,就这样过去了,

隆重而来,

悄然而去,

一年又一年…… 近些年来的春节,年味变得越来越淡,特别是自前年至今这三年的春节,让那疫情闹的,过得更是平淡无味,几乎人人都变成了宅男、宅女。 

小时候,孩子们都盼望着过年,图的是个热闹,还有好东西吃。因为那时物资还不那么丰富,平时捞不着吃的东西,会摆上节日的歺桌,平时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凭节日发的票证供应。而老人们却不愿意过年,时常唠叨:你们孩子过年是一年年长大,大人们过年却是一年年变老。

自己上了年纪才真正理解到大人们那时的苦衷,他们不但要提前多少天抽出空来打扫卫生,把家里和楼梯间拾掇得干干净净,井井有序,还要操劳着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怎样才能把过年期间的生活调理得更好。

图片 

我们粮食厅大院过年期间特别热闹,这可说是大院的一个老传统,同时里面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代人祥和可亲、团结和谐的精神,这些都在大院发小们的脑海中有着深深的印记。记得在大院发小群里,大家曾多次提到,每当春节来临之际,食堂里都要提前好几天公佈节日菜谱,各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预先买下菜牌,年三十下午凭菜牌将菜品打回家中。大家特别忘不了的是刘师傅制做的那碗米粉肉,恐怕是没有哪家不买这道菜的(当时才5角钱一份),还有卷尖、薰鲅鱼、四喜丸子、黄焖鸡、炒里脊丝、炸藕盒等等。

最近与Zh叔叔聊家常时才得知为什么大家对当年食堂的饭菜那么念念不忘。Zh叔叔说,当年省粮食局由益都(现青州)东坝进驻省城时,对招收食堂炊事员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象杜师傅,进粮食局之前就是卖包子的,所以他做的包子一直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甚至在他调到招待所食堂工作之后,有些同志也会借着去招待所开会的机会,买些杜师傅做的包子带回家来品尝。而刘师傅和陈师傅,来粮食局之前就是干了多年菜案的“老”师傅了。面案上的吴师傅原来则是打烧饼、压锅饼卖的。所以他们人人都有一手好厨艺,多少年来为机关大院的生活改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些老师傅们退休之后,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在家乡的子女出来办了“顶替”手续,来到省粮食厅参加了工作,体现了国家对老职工们的关怀。现在,这些老师傳们除了于阿姨仍健在外,其他人都已驾鹤西去,但他们当年所做的饭菜却仍在大家心中留有余香!              

 过年的热闹劲儿一般都是从除夕晚上开始的:吃年夜饭、放鞭炮、包饺子等等。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因此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方面。家中有老年人的,一般还会组织家里人做做年糕、枣饽饽、卡(扣)起饼,还会用面团做些小刺猬、小圣虫等等小玩艺儿,这叫作“忙年”,事先把这些面食蒸出来留作过年期间的主食。但是这种活儿双职工家庭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干。
     大年夜,有些老年人会睡得很晚,甚至有个别人会通宵不睡,叫做“守岁”。虽然睡得很晚,但是初一早晨却绝对不敢睡懒觉!因为有的人很早就会登门拜年,一般都要赶在头拨拜年的人到来之前就把饺子吃完,不然的话会感到很被动。那时大院的拜年用现在的眼光看绝对是一道风景线:三五成群,五六成拨儿,一家一家地转着拜。大院里、楼道里熙熙攘攘,笑声不断,“过年的话”不绝于耳。有些人明明在张三家已经见到过李四,却仍要跟着大伙儿一起再转到李四家给他的全家人拜年。双职工家庭一般是一个在家留守接待,一个出去拜年。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只在大院内拜年、应酬,不会走得很远,一天转不完的,第二天接着拜。家中的小孩子,都会穿上崭新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放鞭炮,年龄小一点的,特别是女孩儿,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跟着妈妈一起去转圈拜年。不管到了谁家,主人都会让着你吃糖、吃炒瓜子、炒花生,或着抓一把瓜子或花生塞进孩子们的口袋里。
     节日期间,上了学的孩子们一般都会花上几角钱,在街上的书摊上租它一摞小人书回来,作为节日期间的精神食粮,看得那认真、过瘾!那时虽然没有电视没有春晚,但是春节过得却是那么有滋有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一晃几十年过去,岁月如梭,当年的小孩子也都逐渐变成了大人、老人,但上一辈人的音容笑貌、大院内拜年时的热闹气氛,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白凤海 修改于202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