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加快推进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 全力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

2021-12-17 13:45:22

次阅读


来源:2021年第12期《中国粮食经济》

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滨州市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这为加快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位,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站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融入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粮食产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和三产融合的朝阳产业,与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高度契合。围绕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20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为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推动滨州从“粮食大市”向“食品强市”转变。只有将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拿出硬核举措,狠抓责任落实,才能实现既有优势基础上的蓄势提升。
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居民消费不断升级,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人们对食品品类、质量等都有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先后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将营养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规模8万亿,到2025年将达到16万亿,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功能性食品高速发展的关键期,一个前所未有、多级共存、需求丰富、细分市场多元的健康大市场正在形成。因此,破解粮食供求紧平衡和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发挥好粮食产业的调剂、引领和平衡作用,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当前阶段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措施限制粮食出口,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粮食作物、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产生了一定传导性影响,粮食安全不确定因素增加,亟需通过粮食产业打破原有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进程,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
破解当前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积累,滨州粮食食品企业加速崛起,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一些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了国家、省级部门的肯定和认可。但也应当看到,对标河南漯河、福建泉州等先进地市,在拉长做强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溢价效应以及园区建设、招大引强、科创赋能、产品供给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研究表明,产业发展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环节和市场环节。当前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机遇期,深入系统研究,统筹协调推进,引导企业向“曲线”两端延伸,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在产业园区化、产品高值化、效益最大化上下功夫、求突破,才能推动粮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跨越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粮食产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紧密,并逐渐形成了融合共生、互促互惠的发展格局,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助农增效、促农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拉动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的目标,并将其列入市委“83”工程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明确了任务目标,细化了推进举措,为聚力实现攻坚突破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推动产业发展向大招商、大市场、大集群、大物流方向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路径。只有定位高远、主动担当,才能合力打造粮食产业发展“新高地”。
围绕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滨州市将进一步整合全市粮食产业优势资源,着力在借势借力、链条延伸、产业配套等方面开辟新路径,在存量、增量、变量上实现新突破。
在存量上,夯基蓄能做到培优增效。经过多年积累,滨州粮食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优势,全市小麦、玉米、大豆加工转化量大,大豆蛋白、果糖等食品母料资源充足,但是普遍存在精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能力有限、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弱项。下一步将重点在“转”字上做文章,既转变发展观念,又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做大做优做强现有产业,实现增量变革、赋能增效。产业链上,着眼上下游双向拓展,围绕食用植物油、酒类、淀粉加工及淀粉功能糖、休闲食品、保健功能食品等食品加工行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精深加工综合水平,促进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链条由短到长。注重调优产品结构,研发生产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突出打好绿色、优质、特色“三张牌”。价值链上,着眼研发和营销两端发力,借助滨州“五院十校N基地”区域科创平台和行业现有科研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聚焦“卡脖子”问题进行攻关,研发可直接落地、具有市场竞争力、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紧跟消费潮流,从“生产什么卖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推动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跃升。供应链上,着眼降本、畅通、提效,打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健全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产品供给效率。顺应“便捷”“直供”消费潮流,创新营销方式,挖掘“互联网 ”“自媒体”等新市场,加快中央厨房、农商直供、垂直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供应链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在稳固和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拓展海外市场,打造粮食产业发展“加强版”。
在增量上,招商引资实现高点腾跃。做优存量是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的基础,做强增量则是打造食品产业强市的关键。按照“促进传统产业向前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布局建设一处食品产业示范园区,吸纳国内外食品生产知名企业、品牌入园进区,实现增量突破。注重合理规划,明确园区定位。立足区域和产业资源禀赋,全面了解产业信息,研判产业形势,把握发展脉搏,将园区定位为集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多元、功能丰富、要素完备、效益突出的高质量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地。开展精准招商,打造竞争优势。从当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产业园区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园区,只有在做优基础设施、做实招引政策的基础上,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紧盯国内外食品生产知名企业、品牌,尤其是瞄准中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和“数智招商”,才能实现借力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坚持项目为王,确保落地见效。深入研究国家和省投资政策、投资方向,重点围绕产业布局优化、产品迭代更新、技术装备制造、物流体系建设等领域,按照三个一批原则,规划和储备一批投资数额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粮食产业项目库,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及时跟进、调度督导,全力推动意向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投产,为打造食品产业发展新高地提供载体支撑。
在变量上,精益求精力求创新突破。《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品牌影响力大、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市场竞争力强、保障体系健全的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实现这一目标,科技驱动、品牌赋能和营商环境优化是重点。在科技驱动上,突出抓好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主动对接市场需求,集中开展科技攻坚和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积极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联合合作,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嫁接转化,形成产出效益。发挥好现有科研平台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平台建设,探索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为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提供要素保障。在品牌赋能上,突出抓好区域公共品牌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建立全市优质食品品牌库,持续扩大“食域滨州”“惠民原耕”“千乘优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实现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强化标准意识,鼓励企业建立符合国家行业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形成高于国家标准的体系,主动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提高行业门槛,在产品准入环节占得先机。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政府部门要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结合实际出台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财税奖补、基础设施、土地流转、技术培训、人才激励等扶持政策和招引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资源要素向粮食产业领域集聚,形成政策集聚“洼地”,着力抓好政策实施,实现政策和落地之间零距离衔接。
加快推进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智慧和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才能凝聚起强大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良好局面,全面实现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的目标,为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来源:2021年第12期《中国粮食经济》